一塵不染的街道,綠樹成蔭的公園,寬闊漂亮的廣場,和諧宜居的社區……城市的文明通過什么來體現?通過細節。一個城市的“內功”如何,城市管理的細節,可以提供最真實的注解。細節的效果,決定一個城市的層次和形象,能夠檢驗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高低,更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全體市民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。
當我們把鏡頭聚焦到中心城區的街頭巷尾,去“放大”城市管理中的“細節”時,不難發現城市管理中尚需“精益求精”的一面:繁華地段金碧輝煌,主干道路整潔有序,街燈姹紫嫣紅,而那些背街小巷卻藏污納垢、黑咕隆咚;大馬路寬敞筆直,小街巷坑坑洼洼。這些“不痛不癢”的管理細節,無不影響著城市的形象和市民的幸福感。
自創城行動開展以來,隨著相關部門的齊抓共管,綜合治理,以前常見的亂搭亂建、亂停亂放、違章占道、城市“牛皮癬”等現象,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遏制。但在對市容市貌進行大刀闊斧“改頭換面”的同時,基礎設施欠賬大的問題開始凸顯,如水、電、路、氣、暖及污水、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,服務不到位。防洪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,棚戶區、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亟待改造升級;城市公園綠地少,城鄉道路“斷頭路”多,一些主干道沒有非機動車道,自行車、電動車出行不便;地下管網鋪設混亂,長年修修補補,“拉鏈馬路”現象屢遭市民吐槽;公共服務短板多,適老化和無障礙設施短缺;可供居民文化娛樂、休閑健身的活動場所遠遠不足;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年久失修,存在安全隱患。這些看似城市管理中的“小事”,卻處處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,不應成為城市管理中的“盲區”,而被忽視或遺忘。
同時,備受市民關注的入園難、上學難問題,既是創城必須達標的一項硬任務,也是事關民生福祉的一件大事。據了解,中心城區現有公辦幼兒園13所、園位3240個,中小學28所、學位29800個,預測未來3年,幼兒園和中小學每年將新增學位需求900個和2000個左右?,F階段,中心城區推行的搖號入園、劃片招生措施,只是暫時解決了人們爭搶優質教育資源名額過程中的相對公平性,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此外,中心城區目前私家車保有量7.6萬輛,停車位只有5.4萬個。高峰期交通擁堵,出行難、停車難依舊困擾著廣大市民。上述這些城市基礎設施的欠賬和短板、瑕疵和不足,表面上看是“歷史遺留問題”,實則是相關部門管理服務不精細、不到位所致,治理理念、服務質量、技術模式相對落后和粗放,與市民的需求差距較大。
城市之美,美在文明;文明之美,則美在細節。創建文明城市是長久大計,需要社會合力從大處著眼、小處著手,在細節上下功夫。一座文明城市,既要“面子”,更要“里子”,既要建設管理好大馬路、大公園,更要建設管理好小社區、小街巷。既要好形象、好環境,更要好服務、好感受。平涼創城所面臨的諸多“頑疾”,考驗著決策者的“指揮才能”,也檢驗著全體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。
當然,這些問題的存在,板子不能全打在住建、市政、環衛、城管這些職能部門身上,很多時候,很多問題,牽涉到很多部門,很多單位,包括生活、工作在這座城市的每個市民。除了職能部門工作措施落實不到位,其他部門行業沒有形成合力,缺乏主人翁意識,遇到問題能推就推,能躲就躲,這也是目前創城行動開展至今最大的“盲區”。
老子說:“天下難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細。”各級部門、社會各界,只有認真審視城市管理服務中的不足和短板,以“吹毛求疵”的精神,正視并及時“對癥下藥”解決問題。要知道,創城是一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大事,來不得半點虛招或“花拳繡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