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3/04/13/ 11:28 來源:文明慶陽
字號:[大][中][小]
近年來,黨家村始終堅持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,秉持農村發展既要“富口袋”也要“富腦袋”的理念,高度重視文化振興,以文化人,以德載物,以和為美,積極培育文明鄉風,探索建立新發展模式,不斷涵養文明新風尚,在潤物無聲中提升了鄉村振興軟實力。
把準方向、突出關鍵,文明實踐走深走實
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。組建以“兩委”班子掛鉤負責,黨員志愿者為主,網格長、巡查志愿者為輔的宣傳指導小組,積極投入“垃圾分類,黨員先行”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系列活動,著力打造黨組織引領、黨員示范、群眾參與、共建美好家園的工作格局。圍繞群眾需求,積極探索創新,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、滿意度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,對村民房前屋后“四堆”(糞堆、柴草堆、土堆、垃圾堆)進行清理,發動黨員積極參與綠化帶造景、規范門前菜園等,打造既有精神之美又有人文氣息的生態美麗鄉村。
提升志愿服務效能。組建“愛在黨家”志愿服務總隊,下設8支志愿服務分隊,注冊志愿者185人,常態化開展“傳統文化記心間”“學習強國來比拼”“垃圾分類我先行”“美麗庭院比一比”等16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,有效把勤儉持家、耕讀傳家、孝老愛親、守望相助、家庭和美等傳統文化思想植根群眾心中。為了將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延伸至“最后100米”,從新風新俗倡導、“一約五會”執行、文明實踐活動等方面,創新打造“鄉風文明志愿崗”,先后在7個村民小組設立了20個志愿崗,分為先鋒崗、科普崗、民情崗、幫扶崗、閱讀崗、文藝崗、環保崗和治安崗共8類志愿崗。志愿崗大多設在村民家中,由該戶成員提供志愿服務,引導村民形成移風易俗、文明和諧的思想自覺、行動自覺。黨家村4組的理論宣講志愿者黨致進是名老黨員,退休后主動向村委申請設立先鋒崗,不但在客廳專門辟出一塊區域成立閱讀小站,還在自家小院里開起“庭院課堂”,通過線上直播、線下座談的形式開展“微黨課”,每周兩次帶領村民一起學黨史、講村史。
突出先鋒模范作用。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、村委監督委員會等自治機構作用,通過制定村規民約,開展黨員積分制管理,推薦“好媳婦”“好婆婆”“好家庭”,評選“美麗庭院”“星級文明戶”等優秀典型,用好黨風政風家風滋養村風民風。全村大操大辦、互相攀比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治理,優秀傳統文化、法治文化在村里展現出持久魅力和時代風采。
轉變思想、敢破敢立,移風易俗入腦入心
“紅黑榜單”扮靚農村環境。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,以“全域無垃圾”為目標,緊緊扭住“一個關鍵”,發揮“兩個作用”,突出“三項重點”,強化“四種措施”,探索建立了“大喇叭”宣傳到村、“紅黑榜”公示到戶、“網格化”值日到人等常態長效工作機制,有力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優化,群眾生活質量逐步提升,獲得感、幸福感不斷增強。
“破立并舉”轉變陳規陋習。始終把破除陳規陋習作為深化移風易俗的重中之重,深入關注村民反映強烈的人情消費高、宴請流程多等問題,制定了《黨家村移風易俗管理條例》、修訂了《紅白理事會章程》。通過黨員干部帶頭踐行、加強教育引導、鼓勵相互監督等方式,大力推行喜事新辦、白事簡辦、小事不辦、人情適度、合理收禮、新式祝福的新風尚。同時,為群眾制定《婚喪喜事“十”指引》,量身定制紅白喜事“文明菜單”。注重加強激勵舉措,對于積極響應參與移風易俗工作的村民家庭,給予1000元的獎勵。通過破陋習、立新風“雙管齊下”,逐步實現了“婚喪事宜規范化、民間習俗文明化、移風易俗常態化”。自2021年7月以來,全村共有24戶村民申報紅白喜事簡辦,累計為村民節省開銷40余萬元。
“最美家風”注解言傳身教。在推行移風易俗中,充分凸顯家庭這個主體,將“家風”作為關鍵突破口,致力“以家風帶民風、以民風帶村風”。從家譜、祠堂、牌坊等歷史遺存中深入挖掘民間蘊藏的豐富家風家訓資源,開展了家風家訓展示展覽、故事交流、演講比賽、主題班會等活動,讓孩子們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,讓好家風好家訓從家庭走向社會?,F在,村民門口都懸掛著自己的家訓,好家風好家訓已成為各家各戶自覺追求。
軟硬兼施、獎罰并舉,機制保障見行見效
建規立矩,把住“硬杠杠”。在修訂完善《村規民約》的基礎上,創新施行“四德”文明家庭積分管理。將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表現歸納為“個人品德、社會公德、家庭美德、職業道德”4大類、22項指標,村民做到其中任何一項都有相應得分,由村干部、村民小組長、駐村工作隊和志愿者組成考核小組,每月對各戶進行打分,每月一積分,每季一張榜,積分結果可在積分超市1:1兌換相應價值物品。讓小積分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大作用,使積分管理模式成為全村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,弘揚文明新風的新渠道和比學趕超的新舞臺。自積分制實施以來,黨家村已累計發放積分獎勵金額20余萬元。
群事群議,發揮“自治力”。在農村治理過程中,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表達,在各村組設置村民議事點,讓“村民大事村民定、村民瑣事村民議”,以群眾智慧、群眾力量解決群眾問題。各議事點定期組織村民開展民主議事,由發起人提出議事事項,全組村民共同協商解決。同時,針對村民矛盾糾紛,組建了“村干部、網格員、黨員、志愿者”四級聯動機制,讓矛盾糾紛第一時間被排查、被化解,實現了矛盾糾紛“小事不出組、大事不出村”的村民自治目標。
評星掛牌,激發“榮譽感”。結合農村“地緣近、人緣熟”的特點,堅持不光要獎“票子”,還要給“面子”,以榮譽評比的形式,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養。在工作中,主動開展黨員亮身份活動,為全村黨員在家門口醒目位置懸掛統一制作的“共產黨員戶”標識牌。同時,深入開展“新五星文明家庭”評選活動,把村規民約、移風易俗、人居環境等內容融入評比標準中,由高到低評出五星至一星家庭。對星級家庭全部掛牌上墻,形成互相競爭、比拼趕超的濃厚氛圍,一些未評上五星的家庭主動整改問題,申請重新驗收。通過評星掛牌“面子”的激勵,實現了鄉風文明“里子”的提升。